为白癜风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http://www.zherpaint.com/jydh/fysx/m/1279.html 从医32年,他一直在和急危重症兵刃相见,曾先后20多次出生入死、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年非典、年汶川地震、年新冠肺炎疫情,三件战袍,不同经历,都承载着同一个使命。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础与临床科研项目,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30余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多器官功能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探索“大急诊急救模式”,实现危重病急救一体化管理,将重症医疗理念前移至急诊抢救室,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他就是——
上海交通大医院
陈尔真
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常委兼重症医学专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教党委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年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件战袍
武汉“解封”一周年,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故地重游,恍若隔世。那晚夜游长江,看到两岸横幅打出“感恩有你,上海!”陈尔真内心澎湃,感慨共饮一江水,沪鄂情谊深。
陈尔真是真的战士,即使以身犯险,也要拯救苍生。从医32年,他一直在和急危重症兵刃相见,曾先后20多次出生入死、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随时待命,逆行出征,是陈尔真真实的模样。“我从事的是急症危重病临床医学研究,就应该冲在抗灾防疫最前线。”
年非典、年汶川地震、年新冠肺炎疫情,三件战袍,不同经历,都承载着同一个使命。
年5月2日深夜,医院发现的上海第一例非典病人需要转院至上海市传染病总院。谁来护送?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陈尔真挺身而出。转送中,病人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他立刻为病人气管插管,用呼吸气囊手动维持呼吸,整整半个小时手都僵直了。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救他!
年汶川地震,陈尔真是最早抵达四川德阳的上海医生之一。当医院救治最重的伤员,遇到女孩秀秀时,她生命垂危,陈尔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希望保住她的双腿,虽然最终秀秀还是一条小腿高位截肢了,但她却记住了“陈爸爸”——一个像父亲一样关爱她的上海医生。年,陈尔真专程探望了大学毕业的秀秀。“这么多年与生死打交道,患者永远给我最多感动。”
第三件战袍,是件防护服,上面写满了个战友的名字,手绘的黄鹤楼和樱花,见证了55天救治位危重患者的生死故事……年1月28日,陈尔真临危受命,担任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长,携上海市48家医院的名混编队伍驰援武汉,医院光谷院区的3个重症病区,带去了上海急危重病救治的高效管理模式。
“我们绝不退缩,一起去,一起回来。”与子同袍,携手同归!抗疫英雄一诺千金,有担当、有情怀、有魄力、有能力的硬汉形象再次深入人心。
向死而生
急诊ICU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病人,陈尔医院里看到死亡最多的人。30年奋战在急症一线,多少次把人从死神的镰刀下抢下来,他已记不清了。“急诊医生需要练就一身硬本领,快速准确地判断,务求一击即中,因为你一念之间的选择很可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命走向。”
从一名普通的急诊科医生,到急诊ICU主任、医务处长,再到分管医疗副院长,陈尔真接过前辈的火炬,成为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的领军者,并将这个学科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杆。“火把无论在哪里,火焰依然是向上。”他坚定道。
“30年前,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80%-90%,后来降到50%-60%,现在只有10%左右,经过瑞金一代代急危重症和外科领域医生的钻研探索,不断改变治疗理念和策略,从过去动辄手术,到现在保守治疗联合微创引流法,生存率大幅提升,长三角甚至北方的病人都会慕名而来。”陈尔真感慨道。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础与临床科研项目,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30余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多器官功能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探索“大急诊急救模式”,实现危重病急救一体化管理,将重症医疗理念前移至急诊抢救室,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唯有真尔
浙大医学院毕业后,陈尔真在温州二医做麻醉科医生,后来报考交大医学院外科危重病专业硕士研究生。面试时,老师抛给他一个急诊专业的问题。他如实回答:“我是个麻醉科医生,没有接触过急诊,答不出来。老师能否换一个外科方面的问题?”老师于是问了一个外科问题,陈尔真答对了。一问一答间,显示出了一个优秀年轻医生所应有的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最后,他被外科录取了。如今,作为博导的他,招生时最看中学生什么品德?“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有爱心。坚守ICU一线的医生,需要奉献和付出,没有这点觉悟,撑不下去。”
他说,学医时的初心是做个好医生——病人满意、同行认可,从来没想过走上管理岗位,后来领导一句“医院,能治更多的患者”打动了他。当时,他只提了一个条件——不能脱离临床。当上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后,他还是早6:45到医院,开始早查房,晚19:00下班,医院报到,搞科研,带学生,遇到ICU收治棘手病人和特殊病例,他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