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胰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济医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周广玺坚持临床与科 [复制链接]

1#

记者郭纪轩通讯员张勇丁梦依

济医附院流式细胞实验室内,消化内科周广玺教授正和她的肠道免疫与微生物研究团队忙碌着。在人体数以十万亿计的肠道菌群中,通过一次次扩散实验和详细记录,她要为众多炎症性肠病患者找寻致病因素与诊疗方向。“不断充实,每一天都有进步”,医院引进的高端人才,周广玺在博士毕业后加入消化内科担任副主任,先后荣获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等荣誉,医院支持下成立肠道免疫研究团队以及泰山学者工作室。她说医界无疆,要试着把每一个想法都付诸实践,为炎症性肠病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潜心医学科研

默默造福患者

原因不明、严重时每天如厕几十次、终生不可治愈,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困难却依然让众多患者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该病症也被医疗行业内冠以“绿色癌症”之称。而对于一名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讲,在这样一个未知和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无疑要具备高超的科研能力以及承担巨大的压力。

“当我还在读硕士做住院医生的时候,第一次实际见识到了炎症性肠病在治疗时的重重困难,那是一位产后突发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因为疾病带来的相关症状让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也让我决心要为攻克炎症性肠病尽一份力!”忙完手头的工作后,周广玺说道。

炎症性肠病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类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复发型、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生物制剂疗法,但其60%-70%的有效率也让不少患者为之却步。“在跟患者沟通时,不少患者都很担心,自己花了这么多钱万一没有效果怎么办?对此,我们团队将临床需求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在患者用药前通过基因筛查等手段,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指导。”周广玺介绍。

医院强大的科研配套支持,周广玺及其团队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厅局级课题数项,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在Gut,JAllergyClinImm,JAutoimmun,InflammBowelDis等杂志,共计约20余篇。其个人也因为在肠道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上的卓越表现,荣获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等称号。

精研深耕

专注炎症性肠病领域

在临床一线,周广玺也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员的带头作用,在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重症疾病方面,她积累了大量疑难复杂病例的治疗经验,并成功地抢救了多例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肝硬化、肝性脑病等病情危急重症患者,大幅度降低了相关疾病的死亡率。

面对众多患者的治疗需求,消化内科也不断深耕深化亚专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高度和质量,成立了炎症性肠病亚专科,并建立其专科门诊和特色病房。周广玺也成为了亚专科负责人,通过对众多炎症性肠病患者常规开展营养支持、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手段,有效解决了相关患者的诊疗需求。

一位“反复腹痛、肠道多发溃疡”病史5年的老年女性患者,曾多次医院,反复求医,效果欠佳。最后就诊于济医附院消化内科,完善胃镜、肠镜、肛周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后,周广玺教授为其诊断为克罗恩病,并给予生物制剂治疗,4个疗程后,患者5年的肠道多发溃疡全部痊愈了,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在医院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周广玺及其医院医院还作为核心成员单位参与了全国炎症性肠病临床规范化病理诊断教育联盟合作项目、山东省炎症性肠病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医院建立了鲁西南地区肠道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样本库,目前该样本库已纳入患者余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年龄、类型、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地进行分层统计分析,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明确多种因素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炎症性肠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研究基础。

“由于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通过我们的有效治疗,许多患者在长期服药下重新回归了正常生活,这也是我们做好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在未来,我也希望我们团队临床与科研继续做到相互支撑、相融相通和相得益彰,为患者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周广玺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