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就要这样在家等死吗?”在家躺了20多天,忍了20多天的剧痛,傅晓森终于忍不住向妈妈吐露了心声。他知道爸妈的难处,也知道放弃治疗意味着什么,可他真的想活下去。
傅晓森来自福建泉州市南安丰州镇溪丰村,今年13岁。如果不是生病,他本该坐在教室里好好学习,可他现在只能扛着带病的身体。年暑假,小学刚毕业的他,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只要长期服药,治愈的希望很大。于是,带着药物和希望,晓森回到农村的家。
吃药一段时间后,晓森开始严重的恶心呕吐。“我以为这是正常的副作用,又怕妈妈担心,就没跟她说。”每次难受,他就躺一躺,心想等适应了就好了。可事情远没有晓森想的那么简单,他的身体愈发虚弱,脚痛、腹痛、持续发烧接踵而至。年5月,医院确诊病变,转为慢性粒细胞急淋变。医生说,他现在的病情既严重又复杂,骨髓移植是治愈唯一的希望。
听完医生的话后,晓森半信半疑。虽然小森年龄不大,但却早熟得很。家住农村,为了谋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许多留守儿童一样,早早学会了做饭。“爸妈不在,总要自己填饱肚子,有时还给姐姐做,给父母做。”至于治疗,晓森心里跟明镜似的,“我爸妈文化不高,平时卖力气挣钱,养活我跟姐姐已经很不容易,但移植费需要几十万,这数字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现在居然要凑这些钱来给我治疗,实在太难为我爸妈了。”
年6月份,因为没钱,医院,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回家等死”。在家的20多天里,妈妈苏小燕终日以泪洗面,晓森只能安慰妈妈,虽然身上的疼痛让他受尽煎熬,但懂事的晓森也从不吱声,他怕妈妈会更加难过。
疼痛越来越剧烈、也越来越频繁,13岁的晓森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的气息。“我很害怕,我怕离开妈妈,独自去那个冰冷未知的世界。我舍不得姐姐,我想回学校,和同学打羽毛球。”年轻的生命还未开始绽放,13岁的晓森难道就要面临死亡了吗?终于,他开口向妈妈求助,“妈,我不想在家等死。”骨血至亲,苏小燕何尝忍心放弃儿子,母子俩抱头痛哭。
医院后,治疗重新开始。但因耽误太久,他的病情也变得更严重了。除了复杂的白血病,晓森又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一度危及生命,医生把他转到重症病房进行治疗。进ICU前,他执意找医生要来纸笔,认真写在买票的方式,他说,“每次出来看病,都是我买往返车票,万一我走了,妈妈怎么回家?”纸条交给妈妈后,他才安心治疗。
“我想活下去!”带着这份信念,晓森坚强求生,挺过重重难关。接连5次收到病危通知书,苏小燕寸步不离,守着虚弱的儿子。有一次,她问儿子,“你想回家吗?”晓森坚定回绝,“不想,我不想回家等死,我要活。”苏小燕忍不住流下眼泪,儿子一向懂事,从小到大,他几乎没跟父母提过要求,总是试图帮家里分担家务、承担责任。
13年来,这是晓森第一次“任性”,第一次提出要求,他只是想活下去。“年前,丈夫又回村借钱去了,之前已经借遍了,不知道这回还能借到不。都是一个村的,大家都不容易。”虽然嘴上安慰儿子,其实苏小燕心里也没底。她怕自己会让儿子失望,她更怕会失去儿子。
有了上次放弃治疗的经历,现在晓森不愿回家,他怕回家后就再也不能活下去。这个春节,医院附近的爱心小家里,也方便于检查和治疗。“儿子血象低,抵抗力差,我们就不能走远,就怕有危险。”苏小燕说。
求生过程异常艰辛,非言语所能表达,非常人所能理解。但为了活下去,年仅13岁的傅晓森选择微笑面对。即便病痛纠缠,他仍在担心妈妈。此前,化疗引起急性胰腺炎,禁食了好几天。身高1米7的晓森瘦到只有26公斤。疼痛难忍时,他偷偷从网上买止疼药,被姐姐发现后,他还央求着,“别告诉妈了,为了我,她已经够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