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控治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6/5848906.html近日,有网友在知乎平台发帖,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窃学术论文成果、学术不端问题。
发帖内容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发表的论文,涉嫌剽窃浙江大学和山西大学两名硕士研究生的文章,并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窃、抄袭、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问题。
李兆申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肝胆外科》杂志发表的《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文章,与浙江大学级硕士生罗灵和发表的《肝外阻塞性*疸的内镜治疗分析》文章的知网查重率为47.7%。同样,李兆申教授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发表的《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治疗》文章,与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洁发表的《重症胰腺炎14例临床治疗分析》文章的知网查重率为61.7%。
但是,也有网友对帖子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李兆申不仅是院士,还是一名获得过一等功的*人。而年才上线的知网不能收录全世界论文,与*队相关的保密程度严格的论文更是难以收录。以罗灵和论文为例,其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与知网查重未收录的李兆申年发表的论著图书《ERCP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有很多相似内容。所以到底谁抄袭,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知乎平台上曝料的帖子也已经被作者自己删除。
对于网络曝料内容,李兆申教授对红星新闻的记者表示,“这整个是乱说,我没必要回应他,(评判论文是否有造假)这都是科研评估机构做的事。一个枪手,一个网络记者怎么能知道这些事情?”
近年来,论文“造假”问题屡屡出现,从演艺圈的“翟天临不知知网是啥”到院士圈的“论文涉嫌造假”,学术不端问题层出不穷,如果说演员写论文涉嫌抄袭,可以理解为他们专业不是科学研究,演戏才是他们的职业。但是,如果院士真的出现文章“造假”,那就难以被原谅,也无法向公众交代,因为院士这个级别已经是学术研究的最顶端,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最高水平。不过,有些情况下,对于院士文章“造假”问题,也存在颇多的争议,有时就连专业人士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定论。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中国设立院士制度以来,因科学道德等问题,被除名的院士屈指可数。不过,很多已经评上院士的人,由于学风、经济等问题,其院士身份却是饱受争议。而也有一些人在参评院士之前,由于学术问题、贪污问题的被揭露,最终院士评选“出局”。
历史上被除名的院士仅两位
自院士制度成立以来,真正被除名的院士还是屈指可数的。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曾宣布将两位院士除名,后来经媒体证实,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
方励之在年当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被除名有*治方面的原因。而陈敏恒被除名,既有科学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黎明博士毕业论文涉嫌剽窃,胡黎明的导师就是陈敏恒院士,胡黎明发表的另外几篇“造假”论文也有陈敏恒的署名,因而受到“论文抄袭事件”牵连的陈敏恒被中国科学院除名。
胡黎明二十多岁就已经出名,28岁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从晋升为教授,到取得博士导师资格,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剽窃”被揭露。作为其指导老师的陈敏恒,负有责任。当时也有人提出,在胡黎明读博期间,陈敏恒正在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事务繁忙,无法了解论文具体内容。但多数院士认为,既然署名,就应该承担责任。
网络上也有人发帖,认为胡黎明还是有能力有学术建树的人,只是急功近利心态让他走了弯路,他属于年轻气盛,得罪了不少人,加上陈敏恒后来退休,所以出现问题后就没人帮他。
对于陈敏恒本人,其学术水平还是非常深厚的,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在任职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期间也颇有建树。年,还与陈竺、余秋雨等人入选“上海高教精英”。对于陈敏恒除名的问题,当时《南方周末》的记者也进行了追踪报道,陈敏恒调查和处理的具体情况,以及被除名的经济方面原因,记者没有拿到更多的资料,很多知情人士也回避此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表示,当初对陈敏恒是内部处理,没有对外界公开,学部希望在媒体上淡化这一问题。陈敏恒本人也拒谈此事,所以外界对此事知之甚少。
对于陈敏恒的处理,中科院还是非常谨慎的,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们投票表决,并在举行的院士大会上公布。
院士的身份饱受争议
虽然历史上真正被除名的院士极少,但是,有很多在职的院士由于学术论文、研究成果、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被质疑是否符合院士这一身份。前些年被炒的沸沸扬扬王正敏院士的院士申报材料“造假”事件,就是实例之一。
年11月,复旦大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医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
(王正敏院士)
王宇澄正是王正敏院士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然而这不是他第一次进行举报,早在几年前,王宇澄就举报自己老师学术造假。举报的核心问题是,王正敏年申报院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篇论文中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这个院士申请材料就是王宇澄帮助整理的。
之后随着相关调查的进行,复旦大学公布了一份据称是王宇澄在年要求王正敏院士按手印确认的《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里面包括让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的特别助理、享受特殊津贴、参与人工耳蜗研究等。但在王宇澄毕业后,未能获得留院工作的机会。
对于这份培养计划协议,王宇澄予以否认,他当时对华商晨报的记者表示,他揭发导师是因为学术问题,培养计划是虚构出来的,他有证明这个事实的录音。
为挽回名誉,王正敏院士将王宇澄告上法庭,要求王宇澄停止侵害,删除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侵害自己名誉的全部文章,并给予抚慰金赔偿等。之后,法院也给出了相应的判决,王宇澄应删除互联网上侵害王正敏名誉权的文章内容,公开道歉,赔偿抚慰金,驳回王正敏其余诉讼请求。
(王正敏院士与王宇澄目前都在复旦大医院任职,截图来自